
预防沥青路面病害的核心在于“全生命周期管理”,从设计、施工到后期养护全程把控,减少病害诱因。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如何从施工阶段严控?
施工质量直接决定路面耐久性,需重点把控以下环节:
1、基层与路基施工质量
路基压实:采用重型压实标准(压实度≥96%),避免后期沉降;软土地基需提前处理(如换填、堆载预压、水泥搅拌桩加固)。
基层强度:半刚性基层需控制水泥剂量(通常 3%-5%),养生期不少于 7 天,确保强度达标(无松散、起皮);基层顶面平整度误差≤5mm,避免面层厚薄不均导致受力集中。
2、沥青面层施工关键控制点
混合料温度控制:热拌沥青出厂温度 160-180℃,运输过程覆盖保温,摊铺温度不低于 150℃(改性沥青需更高),避免温度过低导致压实度不足。
摊铺与压实:摊铺机匀速行驶(2-6m/min),避免离析;压实遵循 “紧跟、慢压、高频、低幅” 原则,初压温度≥130℃,终压温度≥70℃,确保压实度≥96%(减少空隙率,防止渗水)。
接缝处理:纵向接缝采用梯队摊铺热接缝,横向接缝切割后涂刷粘层油,碾压时骑缝碾压,避免接缝松散或凹陷。
细节防水处理
路面结构层间(基层与面层、面层各层间)喷洒粘层油(乳化沥青用量 0.3-0.5kg/㎡),增强粘结并阻断渗水通道。
路缘石、检查井等构造物与路面衔接处,用密封胶填充缝隙,避免雨水从边缘渗入基层。